网络语言折射的社会文化心理
网络语言折射的社会文化心理🖇《网络语言折射的社会文化心理》🔏10年前,我曾经提出民主“按其本意,就应该是一种妥协之道”(见《作为社会妥协的程序机制的民主》,《新视野》2004年第3期)的观点。在我看来,民主不是被用来赞颂的神圣对象,而是人们为了过尽可能公正的社会生活而达成妥协的某种程序性制度安排。近年来,西方民主政治运作中利益博弈争斗的劣质化,有些发展中国家仓促走入西方民主模式而陷入混乱的尴尬局面,都证明了我过去思考的预见性。
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和违反法律之事。《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屋漏,古时候居室的西北角开有天窗,日光从这里照射进来,故称屋漏。古人常设床帐在这里,此处隐秘,是无人常到的地方,意指即使在黑暗的角落里也不起坏念头,不做亏心事。《诗经》提倡的“不愧屋漏”与后人讲的“不欺暗室”义同。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要自重自律,正心修身,行为谨慎检点,心地光明,做堂堂正正的人。,首先是关于文化,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运动?文化和文化运动能不能脱离社会,能不能离开经济和政治?唯物史观的答案是明确的,毛泽东曾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文化不能脱离或凌驾于社会之上,它从来都是属于社会、属于时代的,它产生于社会和时代,又为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服务。它的意义和价值,只有通过社会和时代才能体现出来。任何文化运动,包括西方文艺复兴运动,都是社会运动的反映,社会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我国秦汉时期的文化巨变,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的历史巨变,包括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代表的戊戌变法和以孙中山、章太炎、蔡元培为代表的辛亥革命,都曾伴随着相应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为什么在中国诞生,为什么是在1919年?它的意义和价值,都不能只用文化解释,要到中国的社会历史、当时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生活等方面去寻找。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举起的两面旗帜:“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当时这些文化上争论的主要内容,背后主要围绕的还是政治和经济现实,即集中在国家民族的方向道路、中国要向哪里去这些问题上。总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包含着文化内容的社会革命,或者说是一场具有社会革命意义的文化运动。
(《心幡》146×268cm 2014年),端午小长假,山东枣庄台儿庄游人如织,徜徉在大运河畔。
列宁把人民群众比成是浩瀚的大海,把自己比成是沧海之一栗。他在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中,注重向人民群众虚心学习,特别是向工人阶级学习,所以他善于审视革命的面貌,善于全面地把握革命,用革命的理论指导革命的实践。一八九四年,列宁在彼得堡给工人讲马克思的《资本论》,他把前一半上课的时间用来讲解,后一半时间用来详细了解工人的工作和劳动条件。他对每个能表明工人生活状况的细小事情都感兴趣,力求根据个别细小特征来了解工人们的全部生活。在伦敦的时候,他总喜欢到工人群众中间去。哪儿有工人,他就到哪儿去。他经常到城外草地和疲倦的工人聊天,到大众食堂和教堂听普通工人的辩论。所以列宁能够与人民群众休戚相关,血肉相连,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是他力量的源泉。,“美人”世界内含忧国忧民的政治意识
【編輯:草見潤平】
相关新闻
- 李良荣:传统媒体仍然有强大生命力 2023-03-22 08:34
- 何鼎鼎:用制度唤醒“文明义务” 2023-03-22 09:06
- 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被动“灭火” 2023-03-22 08:59
- 普遍人权的解构与中国人权模式的价值 2023-03-22 08:57
- 2015年哪些改革红利落在您头上? 2023-03-22 08:18
相关新发布
- 从社会认同视角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 2023-03-22 08:41
-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族内心深处 2023-03-22 08:28
- 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2023-03-22 08:30
- 刘小源:两种视野下的网络文学“经典化” 2023-03-22 08:41
- 网络与现实的“矛盾”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标志 2023-03-22 08:33